当前位置: 首页>双服务体系>服务支持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发布单位:天津尊龙时凯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次数:9900

时间:2019-08-02

过采食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维持、、、、生长以及生产的需要,,,提高采食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的实际采食量要比理想采食量低得多。。规模化养殖的前提无法改变,,要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就要增加猪的实际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就是要让猪喜欢吃饲料,,,,愿意并且主动吃料,,,以此提高其生产性能。。。。

1. 饲料适口性与动物采食生理适口性是指饲料的香味、、质地、、、、滋味以及口感等的一种特性,,是动物觅食、、、定位到最后采食等一整套动作和反应的依据,,,,类似于人类对美食的追求。。。。适口性反映了饲料被动物接受的程度,,,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改变采食量。。。

动物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和咀嚼吞咽等过程,,,并且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调节过程为:动物消化道内食物排空-饥饿-神经传导刺激下丘脑外侧饿中枢-传出神经传导指令-采食-胃肠道充满食物-饱感-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腹内侧饱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出指令-停止采食。。当饲料适口性好时,,,猪的食欲强,,进而导致摄食量变大,,,,提高饲料利用率。。。当饲料适口性差时,,猪食欲差,,,就算饥饿时采食量也不大。。饲料因为适口性原因而导致猪不吃或吃得少,,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饲料利用率也就明显降低。。

2. 影响猪饲料适口性的因素

2.1风味差 饲料的风味是评价饲料适口性的最基本和直观的因素。。饲料风味主要是指饲料的色泽、、、香气以及口味的特性。。配合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诸如维生素、、、矿物质或药品类的添加剂,,,在发挥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口感,,,即适口性差。。。很多小型饲料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口感不佳的农作物或食品工业的下脚料作为饲料原料,,,,生产出来的饲料风味不好,,,,不能从视觉、、嗅觉、、、味觉上给猪以刺激,,,而猪主要依靠味觉及嗅觉进行觅食,,,,风味不好、、、适口性不佳则直接导致猪采食量不足,,,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性能受影响。。

2.2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是一类会导致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率降低,,,引起人和动物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几个典型代表是单宁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植物凝集素等。。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体内含有很多种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本身是作为植物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可以保持植物体及其种籽免受害虫、、鸟类等的侵害,,,当然也包括畜禽类动物。。。90%的工厂化配合饲料的组成成分为植物性原料,,而植物性原料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的抗营养因子。。。

2.2.1单宁味苦涩,,会直接降低动物的喜食性。。

同时,,单宁还会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成分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降低了蛋白的消化率。。。单宁直接导致猪的喜食感降低,,当猪勉强食入以后,,,单宁与饲料蛋白的结合又使得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一方面猪的采食量减少,,,,另一方面蛋白质消化受阻,,,,共同作用导致猪饲料利用率低。。。。

2.2.2蛋白酶抑制物 主要存在于豆类植物当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的作用。。。。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是最主要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相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了胰蛋白酶的活性,,使蛋白质消化率降低。。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会引起胰腺肥大,,,,使消化功能紊乱和失调,,动物生长受阻。。这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相互作用,,一方面破坏消化功能,,,,另一方面又降低消化酶活性,,由此导致饲料消化利用率下降,,,影响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2.2.3凝集素 是由植物种子和动物中产生的一类对专一单糖或寡糖具有结合作用的蛋白质。。。大部分凝集素经过消化道时不被降解,,而且能与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这两方面原因引起肠道细胞形态和代谢的变化,,,,进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当猪食入含有凝集素的植物性饲料时,,饲料的消化作用受到影响,,,利用率降低。。。

2.2.4其他抗营养因子 如皂苷、、纤维素、、木质素、、、、植酸等抗营养因子。。皂苷会削弱消化代谢酶的活性;纤维素、、、、木质素本身难以消化,,,,会阻碍正常养分的吸收;植酸会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微量元素吸收。。。

2.3变质 饲料变质是指饲料加工出来以后,,到给动物饲用之前这一过程,,由于储存和运输导致饲料中微生物滋生以及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主要的情况就是霉变和氧化。。。

2.3.1霉变 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对农作物生产者,,动物饲养者和食品生产者影响极大。。。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素、、、镰刀属、、、、毛霉属,,,其次还有枝孢霉属、、交链霉属、、、、共头霉属、、、、梨头霉属、、、拟青霉属、、、木霉属、、、、根霉属等。。霉变饲料较正常饲料有显著变化,,主要是结块、、升温、、变色、、、、有异味、、、、粉末状变多等。。霉菌毒素的生长与水分和温度紧密相关。。。。有人指出,,,当饲料水分低于12.5%时不易滋生霉菌,,当达到13%-16%时可导致霉菌繁殖,,,当水分在16%以上时,,,添加防霉剂也无效。。。温度低于10℃不易产生霉菌,,,,温度在28℃-38℃时菌群会大量产生。。。霉变饲料会引起猪的很多病症:中毒仔猪出现急性中枢神经症状,,,,短期内就会死亡;大猪发病慢,,初期表现为食欲变差,,,,身体多处皮肤出现红斑,,,后期食欲丧失,,腹痛、、、便血,,最后死亡;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率高,,产后发情不正常;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拒食,,,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存活率。。

2.3.2饲料氧化 饲料氧化的原因较多,,,主要问题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酸败,,,并产生令人不适的气味。。。饲料氧化酸败的产物诸如醛、、、酮、、、酸、、、、酯等对动物会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不良气味,,,动物拒食,,,,至体增重减慢,,,饲料转化率低;饲料发热结块,,加速发霉,,,,纤维素也被破坏;内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发生病变;动物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弱;影响细胞结构、、功能及生物膜的稳定性。。

2.4加工不合理 饲料从原料加工成成品,,,要经过粉碎、、搅拌、、、蒸煮等一系列过程,,饲料原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结构以及营养组成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按照不同的目的,,,,饲料可以加工成粉状、、、颗粒状、、片状等。。。。较早期的实验表明,,蒸煮压片配合饲料在猪体的消化率比蒸煮粉状饲料低,,,而常规粉状饲料和蒸煮粉状饲料相比,,,纤维素的消化率明显较低。。同样的饲料原料,,,同样的配方,,制成的形状不一样,,,,则饲料的适口性也不一样。。猪饲料的粉碎粒度相对要细一些,,,,过粗的饲料适口性不好,,,影响消化率,,,,降低了猪的生产性能,,但是饲料过细会导致猪易患胃溃疡,,还会增加生产成本。。。

3. 猪饲料适口性的改善措施

3.1使用风味剂 饲料风味剂又称诱食剂,,,是利用动物对饲料口味的追求来诱导进食,,,,提高采食量。。

针对饲料口味不好导致的适口性问题。。。猪饲料在使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药物添加剂来预防疾病和促进猪体生长时,,添加剂的味道会引起猪的拒食和采食量的降低,,,,加入风味剂后明显改善适口性,,,采食量得到提高。。

猪对甜食有十分显著的偏好,,,复合甜味剂(含66.7%的糖精钠以及其他长效增味剂和增效剂)可以提高仔猪采食量,,,,但添加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猪采食量的发挥,,,在仔猪生长阶段(1d-28d),,,,日粮中添加150mg/kg的复合甜味剂可以达到最大日采食量,,,,同时也可以获得此阶段的最大日增重。。。。

香味剂具有抗氧化功能,,随着饲料贮存时间的延长,,,,香味剂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的氧化程度。。

3.2消除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是制约饲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为了减轻或消除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可以采取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繁育新品种和生物处理等方法。。。

3.2.1 物理法  大部分的抗营养因子都具有热不稳定性,,如各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维生素因子等,,,可以通过加热使之变性。。用100℃加热处理豌豆,,,,豌豆的植酸含量从120.0mg/100g减少到100.2mg/100g。。。。常压蒸汽处理大豆30min,,,可降低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90%的活性。。高温膨化处理也可使抗营养因子失活,,,,100℃~140℃膨化加工可使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降低74.8%~88.6%,,,,随温度升高,,,,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灭活程度加强。。。。

3.2.2 化学法  化学处理主要是指酸碱法处理、、氨处理和添加特殊物质的方法,,,可去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用2%石灰水或1%烧碱水溶液浸泡棉籽24h,,再用清水洗脱,,,,即可除去大部分棉籽醇;用5%尿素和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d,,脲酶活性降低90%。。。。在生豆粕中加入维生素C10mol/L和硫酸铜0.5mol/L,,,,在27℃下处理1h,,,,可使40%以上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失去活性,,,在65℃下处理1h,,,,可使90%以上的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失去活性。。。。用化学方法处理虽然有效而且节约能源,,,,但不足的是可能导致饲料存在化学物质残留的情况,,对饲料本身的口感也有一定影响,,还会一定程度污染环境。。

3.2.3 育种法  通过育种的方法改变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使植物中抗营养成分的含量减少甚至消失是去除抗营养因子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国内大麦产量的70%用于饲料工业,,因此培育优质的饲料大麦有重大意义;对于大豆饼粕类饲料原料,,可以通过培育出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皂苷和低植酸等抗营养因子的新品种。。。应大力培育推广“双低”油菜品种,,,,其特点是芥酸含量不大于5%,,,饼粕中硫葡糖苷的含量极少,,低于2mg/g。。

3.2.4 生物发酵法  利用酶制剂法和发酵法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饲料适口性。。。。在养猪生产中,,,,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使磷的利用率提高50%~70%,,,,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相应减少。。。发酵法是一种传统的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方法,,经过发酵以后,,饲料中一些难以消化的物质变得可消化,,,消化率得以提高,,,,适口性改善,,,,采食量也相对提高,,,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仔猪和育肥猪饲喂复合饲料发酵剂发酵的饲料,,,,日增重分别提高26.5%和12.25%,,料肉比分别降低20%和11.7%,,腹泻情况明显改善。。。。

3.3饲料防霉防氧化 饲料的霉变和氧化直接导致饲料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或无法使用,,所以一定要做好饲料的防霉防氧化工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防霉防氧化:入库饲料水分含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2%,,仓库的通风性、、、隔热性、、、地面防潮要做到位,,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湿度太大会引起霉菌滋生,,,,而且也不利于高油脂饲料的保存;霉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8℃,,所以要控制好仓库的温度,,,,防止霉变,,,,饲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较高的温度下也容易氧化酸败;合理使用一些防霉粉和抗氧化剂来处理一些紧急的饲料霉变和酸败情况。。

3.4合理加工 猪喜食颗粒相对较小的饲料,,,粉碎粒度一般要求0.5~0.8mm,,,,所以饲料加工成适宜大小的颗粒可以增加猪采食量。。将粉碎的谷物饲料再制成颗粒饲料,,,可以提高23%的利用率。。。饲料在制粒过程中会经过蒸汽处理和压制过程中的高压搓挤,,,,使得饲料谷物细胞破裂而释放出胞内物质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饲料制成颗粒后,,,,适口性好,,,,采食时减少了能量消耗,,,而且可以使得饲料更均匀,,,能避免猪专拣某种饲料成分进食。。。。

站点地图